3)三国(十三)_[综]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时间可以再种一茬。只是目前因为还不确定这个数值是一个最高值还是最低值,还需要多做实验。

  虽然这个数字在夏安然看来还是不满意的,但是他心里也清楚,后代的麦子产量除了土地因素,还因为无数次的杂交、择优、育种后选出的麦子。

  有关这点夏安然倒是知道一些的。

  当时杂交水稻在推广的时候他曾经看到过介绍,水稻杂交是A品种的雄蕊和B品种的雌蕊授粉结子,产出的稻谷再种植,淘汰掉长势不佳的品种,选择状态表现良好的稻谷授粉种植,一代代的筛选出性状稳定、高产、或是抗病的品种。

  而小麦走的是另一条路子。

  之前便已经说过小麦是外来物种,小麦的祖籍应该是在中东地区,和现在的一粒粒鼓鼓囊囊的麦穗不同,最早的小麦只有一粒,后来在变迁中遇到了一种牧草,二者恰巧花期接近,又遇到了同一只授粉植物,便因为发生了一次天然的远缘杂交,产量翻倍,变成了二粒小麦。

  二粒小麦在当地住下,和牧草互相影响,渐渐地麦穗变得越来越多。

  也就是说,小麦纯天然便是杂交品种。

  而这一技术后来被用到了小麦的抗病性上,夏安然在种下小麦之前花费了很多功夫来预防小麦的疾病,他也的确很幸运的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并未遇到大规模的细菌病。但是新中国遇到过许多次小麦大规模的细菌病爆发。

  正是一位叫做李振声的科学家攻克了名为“小麦癌症”的条锈病,他花了二十多年培育出的新品种成为了现代小麦的母本。之后的小麦杂交和培育有许多都用了这份母本。

  他是以农学家身份拿到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研工作者,另一位正是袁隆平。

  除了他们外,还有一个叫做李登海的农民发明家,自他手中培育出了杂交玉米。

  而正是这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出现的三位农学家,华夏才能有如天佑般平稳顺利得发展,摆脱了进口粮食这一桎梏。

  他们共享南袁北李的称号,堪称国士无双。

  1995年的时候,一个叫做莱布斯·布朗的作家以日韩农业发展为模板,参考50年代至95年中国的农业发展数据,写成书声称,中国在2030年的时候会遇到产能不足需要世界支援粮食的窘境。

  而十年以后,李振声院士在博鳌论坛用铁一样的数据反击了这一说法。

  中国人可以用自己的土地养活自己的人民。

  那时候夏安然正是看到了这篇报道。

  扬眉吐气之余才开始对农业产生了兴趣,只是后来阴错阳差之间,他并没能深入这个领域学习。

  他蹲在田边,捡起了一根掉落的麦穗,捏了捏谈不上饱满的谷粒。

  心中多少有些唏嘘,种田之路还很遥远啊。

  他请农人们留下吃了顿便饭,送走了人之后招呼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ier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